• {{item.title}}

    {{dh}}

您当前的位置: > 校本研修 > 详情

【校本研修典型案例】中山市香山小学:浸润香山文化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2024-07-03 07:36 浏览次数:1597

中山市香山小学是东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一所公办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5145.8平方米,建筑面积34295.03平方米,总投资2.4023亿元。学校现有39个教学班,1895名学生;教师100名,其中党员29名,占比29%;高级教师10名,占比10%,教师队伍业务精良,素质过硬。学校校园环境优雅,注重传承校园文化、地域特色。“一场、五楼、四园”现代风格主建筑群,功能分区,景观多变,互相渗透,交融统一,形成完整和谐的组团空间。学校设施设备完善,拥有功能齐备的各类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配备有万兆校园网、室内恒温游泳池、室内外空间融合的图书馆、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室外运动场、天台五人足球场、地下车库,高标准配备为师生提供良好、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校秉承“让生命出彩·为祖国添彩”的办学愿景,以“建设高品质湾区精品示范小学”为办学目标,融合本土文化与优势,聚焦办学特色与亮点,努力构建多元共享的课程体系,积极探索“五育并举”的育人模式,让每一个学生可能的潜质显化为引领其全面发展的实际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2021年学校开办以来,获得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广东省学科教研基地项目基地、广东省更高水平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武术进校园试点学校、广东省中小学“最美阅读空间”、中山市五好党支部、中山市文明校园、中山市书香校园、中山市教师发展示范学校、中山市健康促进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依据自身办学特色及发展愿景,紧抓教师、学生素质综合提高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校本研修策略,引导师生的和谐发展,出彩成长总结经验如下:

一、追求一个目标

建构具有学校文化核心价值、学科主张并充分引导与激活教师思维的校本研修体系,形成促进教师真实成长的研修生态,从而提高课程实施效果和教学实践质量,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方协同发展。

二、推进三项举措

(一)制定校本研修制度

学校成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校长任第一责任人,在时间、空间、财力等方面予以最大支持。成员包括教学副校长、教科研主任、科组长、备课组长,人员稳定,职责明确。学校遵循校本性、精细化原则,制定研修管理制度,如《教师专业成长实施办法》《新教师岗前培训办法》《师徒结对制度》等,建立校本研修评价、激励制度,并及时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关于骨干、优秀教师评选要求,对教师研修制度进行修改、补充,如校级课题、论文、反思、案例评选标准等。

(二)明确校本研修内容

学校结合国情、省情、校情、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从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不断优化研修内容,同时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体现不同的侧重。

专业态度方面:

一是在传承中建构,纵向建构“既能播种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又能唤起教师对香山文化认同和热爱”的研修内容,厚植家国情怀,在心灵和情感层面,为香山教师打下厚实的信仰根基。学校特邀中山画家邓振铃先生等本土名家莅校设坛开讲。二是在创新中发展,横向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多元融合的研修内容,以开放的胸襟、前瞻的眼光、批判的思维、创新的姿态,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脊梁,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学校与中国传媒大学张洁博士多次远程视频,就steam项目式课程的开展进行梳理与研讨。

专业知识方面:

学校根据学科特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组织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对学科专业知识进行研修,并以专业学科为载体,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与学科知识融汇,进行跨学科知识的研修。邀请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华年教授、市美术教研员沈文老师分别开设美术学科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及陶艺、丝网版画特色开展的讲座;邀请冯玉生老师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培训;邀请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梁雪菊老师为学科发展专业导师,引领语文科组专业成长;邀请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方铁民老师开展论文写作的培训;邀请市教师发展中心张爱华老师对音乐课堂教学特色模式的建设及课题的选题、开发予以指导;邀请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刘燕老师开展教师专业提升培训;邀请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李佳良老师指导课堂教学、专业能力提升等。

专业能力方面:

学校通过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展示,如督导课、公开课、示范课、推门课等,对典型课例进行听评课诊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及驾驭能力。每一个学年,按照研修计划,搭建不同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丰富校本研修形式

兄弟学校拉手合作:通过参与区四校联盟素养展示活动,承办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区中小学美术教研活动、区中小学音乐教师教研活动,承担市语文新教师、市美术新教师、省初中音乐学科教研基地(中山)项目成员及小学音乐教师、市数学新教师培训,与大涌镇安堂小学共研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与西区烟洲小学同议劳动学科发展,充分借鉴不同学校的研修成果,在实践中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从而取长补短,形成适合自己的研修模式。

线上线下互为补充:学校借助信息技术2.0,采用以个人学习——整校推进、能力测评——应用考核“两个递进点”,以领导班子为单位的信息化领导力、以教师队伍为单位的信息化教学力、以科组为单位的信息化指导力“三个能力点”,积极创新研修形式,整校推进信息提升工程。数学科组运用网络直播的形式,借助网络手机端、PC端,在“中山市香山小学”和“中山能力提升工程2.0交流群”钉钉群里,实现全市约九百位教师同步在线观摩教学展示活动。

大力推进项目研究:按照先立后破的原则,建立项目研究的工作程序:选择项目→设计方案→专家论证→修改方案→小范围试验→调整方案→专家论证→逐步扩大试验。“粤剧进校园”活动,粤剧老师从开设小讲座到一部分学生参与课堂到走进每一个班级手把手教授身段、亮相,从点到面,循序渐进,让师生在视听享受中,深刻感受粤剧艺术的悠远绵长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广博深厚。

三、呈现四种风貌

(一)促进了研修主体的专业发展

在研修的深入进程中,持续不断的实践促使研修主体们的专业成长实现了显著的提升。这一提升具体体现在研修意识的不断激活与研修能力的持续演进两个方面。他们对学生的关注度日益增强,储备知识的热切愿望愈发迫切,对新知应用的行动更为坚决果断。此外,他们的反思力、沟通力以及引领力也愈发彰显,为专业成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1年9月至今:陈俊老师获广东省中小学幼儿园美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黄舒婷老师获广东省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之“诗词讲解大赛”小学教师组二等奖;省案例、微课资源等征集4人次获奖;市课堂教学比赛4人次获奖;市教育教学论文评比18人次获奖;市互动课堂比赛9人次获奖;区教学比赛一等奖9人次(班会;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劳动),二等奖11人次(语文;英语;道法;美术;数学;班主任技能大赛;信息;科学);区论文比赛53人次获奖;区案例、设计、微课等评比60多人次获奖。

(二)促进了研修组织的多元形成

有专业需求引发的研修组织,仅语文科组就分为三类:课内教学研修组织,由市教研室梁雪菊老师担任指导专家;绘本教学研修组织,由市教师发展中心郑彩丽老师担任指导专家;青年语文教师研修组织,由特级教师陈丽校长担任指导专家。其他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和需求进行分类分组,分别邀请市内学科专家担任导师。

有学科融合引发的研修组织,学校成立“农耕”研修团队,涵盖科学、传统文化、劳动、美术等多个学科,试图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项目式研修、任务式驱动,加强学科协同交叉,最终在基于实践的体验中让老师们主动聚焦研修,形成自主发展的合作文化。

有课题带动引发的研修组织,市、区、校课题的开展使成员们在抱团自选参与的过程中呈现出集能、集智,赛术、赛研,修业、修道,强强联手的发展态势。

(三)促进了研修氛围的平等和谐

在推进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信任”为核心的文化特质,平等和谐良好研修氛围逐渐形成。平等促进了交融,和谐提升了效能。良性循环中所实现的互促、互助、互动、互联、互通、互融,既体现在显性的文化标识中,也蕴藏在教师的话语体系里。老师们积极主动撰写的教育随笔,文辞兼美,情真意切,由学校公众号每周一推(现已推出118期)。

(四)促进了研修成果的落地推广

撰写校本教材:《深度阅读》校本教材12册,已印制完成并推广使用;《农耕乐》校本教材正在校审当中。

举办丰富活动:美术科组的《可爱的小虫》《画说端午》《泥火传薪·赋彩童真》师生美术展夺人眼球;音乐科组的红歌比赛、香山个人才艺大赛、粤韵操、古琴、民乐相融相生振奋人心;语文科组、音乐科组的吟诵比赛震撼炫目;数学科组的数学故事演讲比赛、数学周数学才艺大比拼轰动校园;体育科组的出彩大课间和“活力香山 向阳出彩”主题运动会彰显活力;学校元旦迎新活动寓意深刻。

积极示范引领:王彩阁(语文)被聘为市小学语文中心教研组成员、中小学新教师培训导师;谢颖(音乐)聘为市小学音乐中心教研组成员;陈俊(美术)被聘为市美育工作专家;卢展红(德育)、李俊生(数学)、刘月卿(英语)被聘为中山市教育科研专家库成员。语文学科王彩阁、陈玉萍、赵红月、李想、姚佳敏、张颖等分别执教市级示范课9人次;李俊生(数学)、黎洪基(数学)、卢展迎(数学)、谢颖(音乐)、郑晓晴(英语)等分别执教市级示范课9人次。王彩阁(语文)到西藏林芝市交流并执教示范课,李俊生(数学)、吴洁监(体育)、姚佳敏(语文)、陈祺妮(英语)到贵州省六枝特区交流并分别执教示范课。

共享教学微课:学校公众号每周三陆续推送教师课外阅读教学微课(现已推出101期)。

下一步,中山市香山小学将树立目标意识、品牌意识,通过一个个点的激活,努力构建一个更为完整的动力加速链条,带动全校校本研修面的开展。

1ec8a3d6645ba3f7c45aef508b342782.jpg0f6642903fdccdde28c07007e58d1c38.jpga831d6edf816e99e5afddf3294d60f18.jpga831d6edf816e99e5afddf3294d60f18.jpg

撰稿:郑凤姚

一审:陈雁玲、巩辉

二审:周勇

三审:洪世林

扫一扫右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