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中山市中小学人工智能学科种子教师培训班(第一期)在中山市教师发展中心正式开班。本次活动由中山市教师发展中心、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中山市教育技术中心共同组织开展。三部门联合选拔了全市各镇街及直属学校的40名信息科技(信息技术)学科优秀教师成为首批“种子”,这批种子教师承担着培训课程资源的建设、引领各学段种子教师以及辐射镇街区域培训的任务,作为全市范围内开展人工智能学科教师轮训工作的核心师资力量。培训活动由市教师发展中心徐成刚老师主持。
聚焦资源建设与师资培养
专家解析AI教育实施路径
活动伊始,中山市教育技术中心媒体资源部部长汤翠檀以《以省级活动为导向 解析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资源建设要点》为题,发表了首场报告。她从省级活动的宏观布局入手,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课程资源建设的核心要点,涵盖了资源征集标准、学段目标设定以及“AI赋能学科教学”等方面。汤翠檀介绍了市教育技术中心近期开展的征集活动,并为人工智能课程案例资源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为参训教师指出了资源研发的具体方向。
随后,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信息技术教研员、省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研基地中山市负责人陈明宏老师带来《聚焦课程 合纵连横 培优拔尖 全域覆盖——中山市中小学人工智能学科教师的培养思路》专题研讨。他以“一套机制、三年培养计划、三层人才、三项基本能力”为顶层设计,从“机制构建”到“人才培养”再到“培养目标”,系统性地阐释了中山未来人工智能学科教师梯次培养的路径。
接下来,陈老师引导各位教师深入探讨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趋势。他分享了中山市在人工智能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的经验,详细阐述了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内容框架的构建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探讨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方向时,陈老师介绍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熊璋教授在座谈会上的发言,从宏观设计的角度分析了学科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课时安排以及跨学科应用等领域的未来趋势。
组建本土名师项目指导团队
助力培养计划行稳致远
活动现场,市教师发展中心为首批12名项目指导团队成员颁发聘书。12位来自一线的优秀教师将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基地示范和区域辐射,形成“高校专家+本土名师”双导师团队,确保培训内容既前沿又接地气。
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欢桐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高度重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并密切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引。积极统筹规划,致力于人工智能学科教师的培养工作。刘欢桐期望通过这一系列的阶段性培养计划,能够孕育出一批具有人工智能教学技能的杰出教师,从而促进中山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提升。
开展代码力提升实战研训
破解机器学习教学难点
在下午的培训课程中,中山市小榄中学的方劲老师带来主题为《走进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原理与实践》的实践操作研训课程。本次研训课程旨在“弥补技术技能短板”,作为后续全员培训的示范课,方劲老师依托自己积累的线上教学资源,采用了“生活故事+最小代码+即时练习”的教学模式,将复杂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算法问题简化,使之变得生动有趣且易于掌握。参与培训的教师们通过亲身实践和操作,不仅学习了机器学习的基础原理,还通过编写代码的实践操作,加深了对人工智能基础算法的理解。方劲老师这种贴近实际、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获得了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本次活动的圆满成功,不仅为中山市的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更标志着中山市在人工智能教育师资培养和课程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未来,中山市教师发展中心将继续深化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培育和引领更多的教师投身到人工智能教育领域。
撰稿:徐成刚
一审:林书兵,巩辉
二审:刘欢桐
三审:洪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