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em.title}}

    {{dh}}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资讯 > 中心动态 > 详情

【中山师说·青椒读书会】共读一本书(小学班):《教学风格论》

2025-10-09 02:02 浏览次数:60

共读一本好书

让文字激荡出思想的回响

用它抚慰心灵

用它与智慧对话

本栏目是中山市第二届青年教师领军人才培养对象的读书分享之共读一本书栏目,旨在传递价值,分享智慧,助力成长。本期共读书目是:李如密所著《教学风格论》第四章。

0b28c0c4a68ba30ccacd36bc1992c4fd.png

第四章阅读分享

顺性·启钥·赋能

研读《教学风格论》第四章,让我对教学风格的不同类型有了更为系统且深入的认知,犹如为我开启了一扇洞察教学艺术多样性的全新窗口。书中对不同教学风格类型的剖析细致入微,从按照不同学段、学科进行分类的适应性教学风格,到不同主体性的单一性、综合性教学风格。了解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教学风格的理论研究,更有助于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因教而学。教学思想、教学技能和教学作风等教学风格的结构要素,都是在教师的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而任何教学思想、技巧和作风都是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幽默诙谐型教学风格,能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学生们更易接受知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严谨沉稳型则强调知识的逻辑性与准确性,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互动引导型注重师生交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型赋予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

作为特教教师,结合书中的内容细查自身在教学中践行的“顺性·启钥·赋能”的方式更加理解教学风格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顺性。尊重并顺应每个孩子的天性与发展规律并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式的教育,而非强行扭转。特殊孩子由于个体的不同差异,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用的教材、所学的内容与普校的孩子相比略有差异,需要的时间与普校的孩子相比用时较多。在教学中通过多维评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和特殊需求,根据学生的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定期评估学生进展,调整教学策略,设计适合特殊学生的教学材料和工具,让学生习得更多知识。

启钥。用直观的方法为学生开启理解之门的“钥匙”,从而点破关键、打通思路。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学老师不仅要了解特殊教育理论和方法,还要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教学技巧,与此同时更需要具备专业的教育技能和耐心,以应对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由于特殊学生在数学概念理解能力较弱,过程中需要调动多感官教学,分别在视觉辅助、动手操作、听觉辅助等多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加深记忆数学知识,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在数学知识讲授过程中将复杂问题拆解为简单步骤,逐步引导学生解决,避免复杂术语,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解释概念。通过反复练习巩固知识,定期复习并提供及时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确保学生掌握。

赋能。通过教学方法、资源支持和环境创设因材施教,赋予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潜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单纯学习数学知识,而是以生活化的场景将数学与日常生活结合,如购物、时间管理等,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真正地使用数学,让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阅读后我深刻地感悟,教师了解教学风格类型,能提升教学质量,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对教师专业成长也有积极意义,促使教师不断探索、形成独特风格,增强职业认同感,更让我们明白教学风格是多元且丰富的,鼓励我在教学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与反思,运用多种教学风格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书写更精彩的教育篇章。

——介绍人:史金俏,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


我的教学风格,我的教学追求

阅读《教学风格论》第四章,文中系统阐述了教学风格的分类及其意义,让我对教学风格的分类理论、分类标准和不同风格特点有了深刻认识,既解答了我对为何提炼教学风格曾有的疑问,也为我提炼教学风格提供思维路径,同时也帮助我重新审视自己,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教学风格的分类有助于教师明确个人的教学追求

文中提到:教学风格一经恰当分类,各种具体的教学风格的特点、结构与功能,以及对教师素质的各方面要求等,便会一目了然。这有助于教师自觉选定适合自己实际、利于个人优势充分发挥的教学风格类型,作为自己教学追求达到的理想境界。

对照各类教学风格特点进行自我剖析:我喜欢结构化梳理,擅长有条理的分析和表达,同时共情能力强,爱好文学艺术,语言有较好的感染力,由此发现,我的教学风格既有理智型的特点,也有情感型的特质,而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我也更明确了自己的教学追求,用自己的语言感染力,带动学生在数学长廊里进行思维体操。

二、教学风格就是教师基于自我认知和主动适应的教学追求

教学风格要做到主体性教学风格和适应性教学风格的高度统一。主体性教学风格是基于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特点和个性特征形成的风格特质,适应性教学风格是指教师要主动适应一些客观因素(如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所教学科的特点)形成的稳定特点。如果只有主体性风格而缺乏适应性风格,教师可能会孤芳自赏而难以产生实际效益;而如果只有适应性风格而没有主体性风格,那教师的创造性就会受到一定遏制。

由此审视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以“以学定教”为逻辑起点,以思维生长为过程导向,以素养培育为价值归宿,形成“探·联·启·润”四维生成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探究机会,引导学生勾连知识关联,锚定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关注学科情感,浸润良好学习氛围。这些思想、技巧和作法符合我的个人特质、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进而在教学风格的哺育下,“探联启智,润知化行”成了我的教学追求。

优秀的教学风格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我想我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勇于创新,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形成独具特色且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风格,实现我的教学追求。

——介绍人:吴耿,中山市东区竹苑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风格的分类、适切与融合

参加教学工作十几年,我从没有思考过自己的教学风格。直到参加了领军的培训,读了这本书,看到了这么多的教学风格,我也逐渐思考和总结自己的教学风格。

1.分类·适切:教学风格的分类研究不仅深化了教学理论,还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指导。通过对不同教学风格的分类,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每种风格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从而选择或发展出最适合自己个性和教学需求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要适切,符合学科特点、个人的性格、教育生态环境等。

2.融合·提质:稳定的教学风格为教学工作提质增效,为学生营造了稳定的学科学习生态,有助于学生理解和适应不同的教学风格,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教学风格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被强调,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适用场景,不应简单地进行优劣比较。不同风格并行与融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

总体而言,教学风格的分类研究促进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风格的分类研究不仅深化了教学理论,还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指导。通过对不同教学风格的分类,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每种风格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从而选择或发展出最适合自己个性和教学需求的教学风格。此外,这种分类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适应不同的教学风格,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教学风格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被强调,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适用场景,不应简单地进行优劣比较。总体而言,教学风格的分类研究促进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介绍人:张慧,中山市东区街道教育和体育事务中心


求实·明理·共生

研读《教学风格论》第四章,最真切的感受是打破了我对“教学风格”的模糊认知——原来教学风格不是“教学习惯”,而是有理论支撑、有学科味道、有师生共同成长的实践路径。这一章对教学风格类型的剖析,不仅让我读懂了不同教学风格的核心价值,更让我观照了我所提出的“求实·明理·共生”教学风格的内涵与实践价值。

优质的教学风格必然始于对“真实情境”的教学组织,这与我所追求的“求实”不谋而合。“求实”的核心是让教学扎根真实,正如陶行知“千教万教叫人求真”的理念,课堂不应是预设好的“丝滑流程”,而应允许疑惑、争辩甚至短暂的“滞涩”——在数学课堂上,我不会直接告知学生“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而是让他们通过剪拼、测量、推理自主探索,过程中会有学生因测量误差得出178度、182度的结论,这些“有滞涩感”的真实体验,反而让知识的形成更扎实。《教学风格论》指出,“经验积累是知识内化的前提”,而“求实”正是通过真实情境、真实思考、真实实践,让学生积累可迁移的学习经验,这恰是教学风格落地的首要基础。

第四章对“学科个性与教学风格融合”的论述,让我对“明理”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强调,脱离学科本质的教学风格是“空壳化”的,这一点在数学教学中尤为明显。我所倡导的“明理”,正是紧扣数学学科的学科本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零散的知识,更要理解背后的数学本质。比如教学“认识面积”时,不仅要重视“用几个小正方形”表示长方形的面积,更要将“明确度量属性”“确定度量单位”“实施度量活动”“表达度量结果”的度量四要素贯穿其中,从而从“明理”的角度学习数学。《教学风格论》提到,“学科特性决定教学风格的核心方向”,而“明理”正是以数学的理性思维为骨架,让教学风格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书中对“教学风格是师生共生系统”的阐释,这与我的“共生”理念高度契合。书中指出,优质的教学风格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共生体”,这一点与我对“教学”的认知不谋而合。在我的课堂上,“共生”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生成性共生”,我会预留时间让学生提出个性化问题,比如学习“圆的面积”时,有学生问“为什么不能用面积单位进行测量”,这个问题引发了全班对“图形特征”的讨论;二是“求实与明理的共生”,两者并非线性递进,而是相互支撑;三是“师生成长共生”,这种共生模糊了教师与学生的边界,教师在课堂上学习了今后如何更好教学的经验,也获得了学生很多独创性的想法,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如何领学,甚至对老师的想法也提出自己的质疑,从而师生共生共成长。《教学风格论》强调,“教学风格的终极目标是共同体成长”,而“共生”正是让教学从“教师主导”走向“师生共生”,形成螺旋上升的实践生态。

“求实·明理·共生”虽简约,但不简单。它是有理论支撑、有实践路径的教学风格。我会继续研读《教学风格论》,在实践中思考与运用,在“求实”中夯实基础,在“明理”中明晰本质,在“共生”中实现成长,让教学风格落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介绍人:周尔翔,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


点亮学生思维,润泽生命成长

本章围绕“教学风格的类型谱系与形成路径”,系统梳理了教学风格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发展的方法论,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指导框架。以下结合小学英语教学实践,分享二点核心感悟:

一、教学风格的多元类型与课堂适配

李如密教授对教学风格的分类,如“理智型”“情感型”“导演型”“表演型”及其次级分类“庄雅型”“谐趣型”“谨严型”等,为我理解和定位自己的教学风格提供了清晰的理论谱系。在我的教学风格形成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灵活适配不同风格的重要性。例如,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情感型”风格可通过歌曲、游戏、角色扮演营造沉浸式语言环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共情润心”;而“导演型”风格则与我倡导的“GSI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指导式-分享式-自主式)高度契合,通过设计任务型活动,如“阅读圈”和“多角色对话重构”,将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引导者”提供脚手架支持。在此过程中,我系统运用问题链和思维可视化工具(如故事山导图、因果分析图等),引导学生梳理情节、分析角色情感、进行价值思辨,将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深度融合,实践“思维成光”的教学追求。

二、以风格创新推动师生双向成长

第四章进一步指出,教学风格的运用最终需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我的教学实践中,以“导演型”风格系统推动学生主体性,不仅显著提升了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更通过绘本教学中的深度思维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我深切认同,教学风格不仅是教学技艺的展现,更是教育者“做最好的自己”所追求的专业境界。展望未来,我将以更开放的心态持续拥抱风格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反思,致力于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奔赴与共同成长。

——介绍人:陈尔琪,中山市南头三鑫学校

2f7fd8cd497dda37c011948a058a9838.jpg

40850bc782804b8477687313d222bef5.jpg56ed350b9b395a0e7b93bb819c532816.jpg51b214f0dd09c19c9d5409ca167a40c1.jpgd45a87eb5a51989f64f0616ffb1e5a96.jpg

撰稿:史金俏,吴耿,张慧,周尔翔,陈尔琪

一审:倪唯蓉

二审:陈少芳,巩辉

三审:周勇

扫一扫右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