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概况
作为中山市首批广东省教育强镇和广东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古镇镇深入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融入中山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然而,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仍面临三大结构性矛盾:
(一)资源分布碎片化:校际差距显著
学校布局上,全镇现有14所中小学(含2所民办)、25所幼儿园(含13所民办),镇域资源配置不均衡。师资方面,公办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民办学校师资稳定性不足。
(二)发展需求多元化: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
教师队伍存在“三多”现象:新入职教师占比高,队伍年轻化特征明显;合同制、临聘教师比例大,队伍稳定性有待提升;民办幼儿园无证教师存量较多,专业资质亟待加强。因此,传统“一刀切”培养模式难以适配差异化成长需求。
(三)教研效能离散化:协同发展动能不足
教研存在“三低”问题:参与率低(民办校尤为突出);转化率低(研训成果落地难);衔接率低(中小幼跨学段教研联动不足)。因此,破局之道在于构建“教共体”生态圈。2022年,古镇镇率先在全市推进"教育共同体"建设,通过纵横联动、集群攻坚模式破解发展难题。中小学段:整合14所公民办学校,组建3个“初中+小学”融合发展共同体,强化学段衔接;学前教育:以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为核心,构建“城区核心园—镇区中心园—片区引领园—镇域辐射园”四级教研网络,实现全域覆盖。通过管理共进、资源共享、师资共用、教学共研、特色共建、文化共融、考核共评七大协同机制,推动教育生态从“单点突破”向“体系化作战”转型,打造全域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新范式。
二、主要做法与创新举措
(一)体系筑基:集群网络的立体化构建
1、建立发展共同体的教研新体系
(1)中小学“1+N”捆绑发展
中小学构建“1+N”教研共同体模式(1所龙头中学引领N所成员校),通过龙头校引领带动,在学段衔接、教师发展、特色课程、捆绑评价等方面开展深度协作。该体系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整合集团师资成立学科培训团队,定期开展联合教研;建立双向捆绑考核评价机制,将成员校发展成效与龙头校考核挂钩,同时龙头校的引领带动作用也作为成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双轮驱动,加强集团化办学专项研修,如2023年10月组织校级领导赴杭州参加集团化办学专题研修,11月举办全镇校长论坛共商教共体教改大计。目前,该平台已成为校际交流的重要载体,有效促进了管理优化和质量提升。
(2)学前教育资源中心建设
学前教育领域创新构建“1+1+6+N”四级教研联盟体系(1所城区核心园+1所镇区中心园+6所片区引领园+N所辐射园),通过“资源中心”项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域覆盖。该体系实施三大赋能举措:一是核心园示范引领,中山市机关第一幼儿园派驻骨干团队实施“制度平移+课程共建”,通过入园诊断、经验输出等方式将先进理念直接下沉;二是引领园精准帮扶,6所片区引领园持续开展“三进三送”活动,建立立体化帮扶机制;三是全域联动发展,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教研网络。实践成效显著,如市机关一幼选派12名骨干教师开展“影子学习”驻园指导,助推镇机关一幼两年内成功通过省规范化幼儿园评估,充分彰显了该模式在提升办园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突出成效。
2、构建“一体两翼”教研集群
古镇镇创新构建“一体两翼”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形成立体化教师成长生态。该体系以镇教体中心15位专(兼)职教研员为核心主体(下设1个“三名工作站”),实行学科包干制,每位教研员负责1-3个学科的专业引领工作。横向联动翼组建32个校际教研中心组(含中学16个、小学14个、幼教1个),通过每月主题教研促进教学资源共享与学段衔接;纵向发展翼打造“三名”工作室集群,包括1个名校(园)长工作室、2个名班主任工作室、21个名教师工作室。这一体系通过专业引领、全域协同和名师示范,全方位支持教师专业成长。
(二)机制创新:激活教师发展内生动力
1、构建精准化培养体系
(1)分层分类培养体系:精准赋能,阶梯式成长
古镇镇构建“三维一体”精准化教师培养体系,通过分层分类培养和示范引领相结合,全方位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在分层培养方面,建立“新教师-骨干教师-名师”三级成长通道:新教师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实现快速成长;骨干教师依托教学展示活动打造“学生主体、学情主导”的高效课堂;在分类培养方面,实行“管理+专业”双轨并行模式,通过校长或中层领导力研修、后备干部培训提升管理能力,开展“教学能力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教育技术创新”等专题研修强化专业素养。示范引领方面,充分发挥2个市级名师工作室、4名青年教师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和6名市学科带头人的辐射作用;2024年启动新一轮镇级“三名”工作室建设,形成“市级+镇级”的金字塔式名师网络。该体系以“大教学观”为统领,通过定期举办校长管理论坛、教学展示比赛等活动,实现教师培养的精准赋能和系统提升,有效推动了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整体跃升。
(2)研训培一体化:四级联动,分层实施
古镇镇创新构建“市-镇-片-校”四级联动教研机制,形成立体化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该机制通过分层实施、精准发力:市级层面,邀请专家开展新课标解读、命题研究等高端培训;镇级作为枢纽,统筹实施每月学科主题大教研,组织“名师送课到校”活动;片区层面强化教共体协同,开展“问题会诊”式研讨(如高阶思维培养专题);校本层面推行“半日教研”制度,每周固定半天开展集体备课和课例研磨。四级联动环环相扣,实现了从理论引领到课堂落地的完整闭环,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系统化支持。
2、实行管理方式革新
(1)教体中心推行“1+N”复合型教研模式,构建专业化、协同化的工作机制。该模式要求每位教研员以主抓一个学科为专业核心,同时统筹兼管相关学科或其它业务,实现“一专多能”发展。通过推动教研力量下沉基层,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精准配置;在深耕主责学科的同时,强化跨学科协同发展;同步推进专业能力与管理素养双提升,既夯实学科专业基础,又优化人力资源效能,最终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教研工作体系。
(2)实施“校长回归课堂”和行政“三带”制度,构建了以教学为中心的责任体系。自2024年起,全镇12所公办中小学校长率先垂范,每周授课4-5节,并将行政课时量和教学质量纳入绩效考核,充分发挥“头雁效应”。该制度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做到“三带”:带头上课、带头教研、带头攻坚,以“三风”(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和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推动行政力量向教学一线下沉。具体举措包括:一是校长深入课堂主阵地,二是实行“下级跟科蹲班”制度,每位行政人员定点联系学科和班级,靠前指导教学工作。这一改革从根本上转变了学校管理模式,使行政资源真正聚焦教育教学主业,为质量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3)构建“两级统筹”教师培训体系。以镇本、校本培训为基础平台,将教师培训经费精准配置至各学校、各中心教研组和各名师工作室,系统开展学科专项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建立“需求导向-精准供给-效能评估”的闭环管理机制,重点打造分层分类的靶向培训项目,实现培训资源最优配置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准赋能,全面提升区域教师队伍专业素养。
(4)以“科研引领教研”为导向,全面深化教科研改革。修订出台《古镇镇教科研工作规程》,构建“四位一体”科研体系:一是人才梯队建设,培养27名市级科研专家库成员;二是完善过程管理,建立“立项申报-中期检查-结题备案-成果培育-成果转化”全链条监管机制,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和研讨;三是健全组织网络,形成“教体中心-学校-中心组-工作室”四级联动架构,实现省、市、镇、校课题全覆盖;四是强化制度保障,将课题研究和科研成效纳入绩效考核,推动全镇教科研工作向规范化、系统化、实效化方向发展。
(5)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多措并举优化师资结构。针对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我们系统推进三项改革:一是创新人事管理,出台《古镇镇公办中小学校非在编教师管理办法》,建立“合同聘用制”教师制度,稳定优秀非编教师队伍;二是强化编制保障,公开招聘编制教师,提升在编教师比例;三是深化“镇管校聘”改革,推动教师交流轮岗,促进师资均衡配置。通过建立跨区域、跨学段教师流动机制,既缓解薄弱校师资短缺问题,又促进教学经验交流共享,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质量提升的双赢。
三、显著成效
古镇镇以系统化校本研修实践为抓手,紧扣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核心,通过教学教研质量提升工程,成功推动镇域教育实现从规模均衡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学前教育与中小学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教师队伍实现明显提质
通过“名师引领+梯队培养”模式,建成2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培养4名市青年教师领军人才和6名市学科带头人,带动30余名教师加入省市名师工作室。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水平显著提升,持证率提高5个百分点至93%,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99.3%。全镇培养后备干部100余名。
(二)教学质量呈现“三大突破”
1、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基础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中考呈现“三增长”态势:普高上线率全面提升;优质高中上线人数持续增加;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古镇学校和海洲初中双双荣获2024年市教学质量评价一等奖。学前教育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3所幼儿园入选省示范园培育项目,2所获批市《指南》实验园,2所通过市一级评估。
2、教学竞赛成果丰硕
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显著:在省级赛事实现新突破,谢睿(音乐)、肖伟福(物理)、廖利(数学)三位教师分获省赛一等奖;市级竞赛成绩亮眼,10余个学科教学大赛一等奖创历史新高;教师流动成效凸显,45岁颜金剑老师通过跨学段轮岗重焕活力,斩获市体育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1名),充分展现了我镇教师队伍建设的系统成效。
3、教育科研跨越发展
教育科研工作取得全方位突破:基础教育方面实现“三大突破”:课程建设突破——2个课例入选教育部精品课;科研立项突破——获省规划课题1项、省信息技术专项课题3项、市重点项目5项;研究成果突破——获省创新成果奖3项、市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彰显了我镇教育科研的创新实力。学前教育方面,“资源中心”建设经验获省级推广并入选省优秀案例,2个幼小衔接方案获评省级优秀,建成“古韵流光”特色资源库。
四、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
(一)创新机制:构建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新范式
通过“四个打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一是打通学段壁垒,建立中小学、幼儿园衔接教研机制;二是打通公民办界限,创新师资共育机制;三是打通校际资源,实施捆绑考核制度;四是打通研训链条,完善“市-镇-校-组”四级联动模型。其中,协同是基础,关键在于打破资源壁垒;教师发展是核心,重点在于激发内生动力;实践创新是根本,着力于课堂改革实效。
(二)未来展望: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两大工程:一是智能化升级工程,建设镇域教育资源云平台,深化“互联网+教研”模式创新;二是个性化培养工程,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数字画像,实现精准化研修供给。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教师专业发展新生态。
古镇镇通过教育共同体的深度协作与多元支持,推动教师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创新”,教研模式从“单点突破”升级为“全域联动”,有效促进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未来,我镇将引入智能技术优化教育系统,并针对教师个性化需求设计定制化培训,既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又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成果,持续为中山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古镇力量。
撰稿:廖秋菊
一审:陈雁玲,巩辉
二审:周勇
三审:洪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