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一本好书
让文字激荡出思想的回响
用它抚慰心灵
用它与智慧对话
本栏目是中山市第二届青年教师领军人才培养对象的读书分享之共读一本书栏目,旨在传递价值,分享智慧,助力成长。本期共读书目是:李如密所著《教学风格论》第一章。
一、走自己的路,行个性之教
本书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向我们介绍了教学风格研究的对象、意义、理论基础和方法。其中教学风格研究方法有直觉感悟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比较鉴别法和统计研究法。
联系个人教学风格提炼的过程,我采用了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来研究提炼自己的教学风格。我通过设计简易的问卷向往届和现在的学生了解他们对语文课堂的直观感受,捕捉具有代表性倾向性的直觉感悟式的结论。之后搜集整理各位听课老师尤其专家的评课稿,比如张华老师聚焦“情性”一词详细评价了我的散文《八月的乡村》的教学,郭跃辉老师则聚焦“理性提炼,当堂见效”评价了我的复习课教学。
由此我了解到他人眼中自己的课堂。这些评价或出于直觉,或基于理性,但都为我提炼教学风格提供了多角度的启发。我还采用个案研究法对自己的十节典型的课堂进行分析与研究,用于印证他人评价的准确与否,为自己教学风格的准确判断奠定基础。
教学风格的形成,标志着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价值的准确定位及充分实现。教学风格不仅能丰富教学实践,还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研究和理解教学风格,能帮助老师更好地“走自己的路”,教师本人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分享人:杨凌玲,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
二、提炼教学风格,努力成长为卓越教师
教学风格研究的意义深远非凡,从宏观方面来讲,揭示优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条件与发展规律,能够为广大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帮助和借鉴;从微观方面而论,总结提炼自我的教学风格,赋能优秀教师快速成长,不断进步,逐渐成为卓越教师,甚至是教育专家。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意识、有方向、有步骤地发展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为自己的课堂贴上专属标签。
教学风格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直觉感悟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比较鉴别法、统计研究法等,教师在对个人的教学风格进行深入研究时,不能仅用单一的研究方法,而应该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才能够更加精准、全面地建构个人的教学风格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本人综合多种研究方法,对个人的教学风格进行研究和归纳,提炼出“崇尚诗意、逻辑严密、严慈相济、快乐有趣”的课堂教学风格。——分享人:梁红萍,中山市沙栏初级中学
三、动态实践:教学风格的生长密码
《教学风格论》第一章中指出,教学风格不仅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标志,更是教育个性化的重要体现。其形成绝非偶然产物,也不是简单模仿的堆砌,而是在吸收优秀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反思持续优化的专业自觉。
我在《苏州园林》这节课的三次教学改进中,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这堂课历经三次蜕变:最初聚焦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识别;第二版转向文章严谨结构的解析;直到第三版才真正突破,带学生在识别说明文知识的基础上解码了园林背后的审美密码。每次调整都以学生反馈为依据,见证着教学风格在动态实践中生长成熟。
这种设计突破了传统说明文教学范式,将文体知识与文化审美有机融合,形成“思辨——诗心”双轨并行的独特风格。当学生把“隔而不隔”的抽象描述转化为实景图的空间想象,当学生发现“沧浪亭”命名与《楚辞》的精神联结时,教学已悄然重塑认知路径——机械记忆升华为文化体认的见证。
教学实践的突破让我深刻意识到,风格研究不仅是教师自我实现的路径,更是优化育人生态的关键密钥。当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沃土,当文本概念转化为现实认知的瞬间,我们便触摸到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作为新时代教师,我们应当主动学习风格理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打磨自己的教学艺术,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土壤。——分享人:侯贤凤,中山市华侨中学
四、做独一无二的老师
李如密教授在《教学风格论》一书中,指出教学风格的核心是教学艺术个性化,是内外统一形成兼备的过程。教学风格应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要灵活处理相互的作用,从而逐渐形成一个教育教学风格。
时代呼唤优质教育,教学存在境界之分。联系自身教学实践,由初为人师时,注重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事实层面”;到资深教师时,以学生为中心的“技术层面”;再到骨干教师时,知其所以然而然的“价值层面”,最后以“思辨而明道,创新而优术”作为个人教学主张,凝练出“打造思维盛宴,锤炼思维能力”的教学风格。
在落实“打造思维盛宴,锤炼思维能力”教学风格的过程中,学生从多个思维起点出发,把握多个思维方向和思维角度,运用多种思维形式或思维方法的协调互补功能,对思维对象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多层次的思考。这与《教学风格论》中倡导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教师,培养“独一无二”的学生的主张是一致的。——分享人:何伟芬,中山市小榄镇华侨中学
撰稿:杨凌玲,梁红萍,侯贤凤,何伟芬
一审:陈少芳,巩辉
二审:刘欢桐
三审:洪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