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em.title}}

    {{dh}}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资讯 > 中心动态 > 详情

【中山师说·青椒读书会】共读一本书(高中班):《教学风格论》

2025-04-24 02:05 浏览次数:32

共读一本好书

让文字激荡出思想的回响

用它抚慰心灵

用它与智慧对话

本栏目是中山市第二届青年教师领军人才培养对象的读书分享之共读一本书栏目,旨在传递价值,分享智慧,助力成长。本期共读书目是:李如密所著《教学风格论》第一章。

教学风格从求真务实开始

丹纳说:“我们不难看出一切风格都表示一种心境。”同理,阅读《教学风格论》也是一种心境。从阅读初时的漫不经心,到阅读中的津津有味,再到读完之后的久久回味,这本书带给我许多前所未有的感悟,也激发我对教学风格形成的思考。《绪论》这一章,正是打开“教学风格”这扇大门的钥匙。

大部分的教学主张都从定性判断与价值定位开始,《教学风格论》这本书也不例外。第一章阐明教学风格的对象与意义,即教学风格现象及其规律,此研究并不是低层次纯现象的研究,而是要透过现象触及教学的血肉、灵气与魅力,认识清楚教学的风骨、灵魂和精神,从而达到规律性的把握。

因此,教师在凝练自己的教学风格时,应先从求真务实开始。就如我自己,刚入行时,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未曾考虑学生的学情,从而导致自己的课堂悬在半空,缺乏师生之间的同频共振。经过导师的指导后,我把“因材施教”刻进脑海,再结合自身活泼的性格,逐渐形成“求真务实,趣味教学”的教学风格与主张。这与书中所言“教学风格是教师对自我的全面了解、对学生的客观认识以及对社会的多元制约基础上慢慢形成的”一致,开启教学风格形成的探索之路。

教学风格研究不是新鲜事物,对我而言却是打开了教学研究的新视野。我将更加努力践行,希望早日也有自己更加突出的教学风格。——介绍人:张燕芬,中山市实验中学


阅读本书前我以为,教学风格就是一位老师在经年累月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个人教学特色。初读教学风格相关类型的论著与文章时,我也有疑惑:“在科技迅猛发展、重视核心素养的时代,教师该如何葆有自我的教学风格又能与时俱进呢?”

阅读本书后,我对教学风格的研究与凝练产生更全面的认识: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系统研究教学现象与教学规律,要系统论证教学风格现象,要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教学风格的研究对教师教学艺术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这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是一项重要的艺术,与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教学风格密切相关,教学风格的形成对师生成长都有重要意义。

教学风格是既适应时代发展、尊重共性规律,又凸显教师个性。这一章提供了研究教学风格的几种比较科学的方法,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调查法,调查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印象,对教师教学指导水平做出学生层面的估量,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

书中提供调查法的题目很有意思,能较真实的反馈学生印象中的教师风格。借助书中的调查表,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我制定调查表,掌握“学生眼中的我”。在此基础上,我优化之前写的教学风格与主张,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借助教学主张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用的策略,既促进自身发展,也助力学生成长。——分享人:许纯丽,中山市杨仙逸中学

是何与为何:研究视野的教学风格研究

本书第一章《教学风格研究的对象和意义》开宗明义,畅谈了“教学风格研究”的边界起点。教学风格的研究对象是教学风格现象及其规律。教学风格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教学现象,是教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者必须以尊重和承认这些客观事实为前提,避免陷入低层次的纯现象描述。

教学风格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教学现象,它不是研究者头脑中靠想象虚构的东西。对教学风格的研究,是以对这种客观事实的承认和尊重为前提的。这种客观性要求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必须基于实际的教学情境,而不是凭空臆造。对教学风格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更要深入挖掘其内在的规律性。只有将对教学风格现象的认识提高到规律性把握的高度,才能有效避免研究过程中的低层次纯现象描述倾向。这种规律性把握有助于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教学风格的内在逻辑和运作机制。

教学风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看,教学风格的研究可以丰富和完善教学论和教学艺术论的理论体系。通过对教学风格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教学风格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拓展教学论研究的新领域。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教学艺术的本质,还可以为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从实践层面看,教学风格的研究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优秀教师教学风格形成条件与发展规律的揭示,广大中小学教师可以获得提高教学艺术水平的启示,帮助他们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打蛇打七寸,读书读要点。《教学风格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从“是何”与“为何”两个角度切入,为打开《教学风格论》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重要切口与开端。期待后续阅读,有更深刻感受,更丰富收获。——分享人:袁海锋,中山纪念中学

走出教学风格的迷雾,解锁教师成长的密码

本书第一章主要从教学风格研究的对象和意义、理论基础、述评、方法等角度展开论述,我对其中的理论基础部分颇有感触。教学风格不仅具有单一的教育学属性,还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关联。

我们欣赏一位优秀教师,会评价他(她)教风稳健或活泼,擅长理性推导或情感感染等,很难明晓其中符合着哪些规律性、科学性的理论,甚至教师本人也多归结为性格等因素,这其实是“直觉感悟法”的研究方法。以心理学基础为例,人的气质类型主要有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大多数人是其中的一种类型,也有的人兼具另一类型的某种特征。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气质类型有针对性地发掘教学优势,形成颇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从哲学基础来讲,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需要尊重差异、研究差异,提炼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作为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在教学个性化的追求中被人们瞩目乃是一种必然结果。”语文学界很多教学名师如钱梦龙、余映潮、郭初阳、肖培东等,他们一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并广泛涉猎其他学科,另一方面自我意识觉醒,自我价值定位准确,对独特自我的塑造已完成。

阅读本书之前,我对教学风格的认知模糊,仍停留在直觉感受阶段,也不知如何发现和总结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现在了解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等内容后,便可以逐步尝试以科学化的视角研究自我的教学现象,分析教学实践,为教学风格的打磨、形成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分享人:黄媚,中山市桂山中学

感知教育美学 建构教学风格

翻开李如密教授的《教学风格论》,犹如踏入一座教育的艺术殿堂。在绪论的字里行间,教学风格不再是抽象的学术概念,而化作教育者精神的纹路,刻录着每个教育生命独特的密码。这部著作以学术的严谨与诗意的笔触,将“教学风格”这一教育美学的核心命题,铺成一幅绚丽的思想画卷。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稳定而独特的教学风貌,涉及哲学、生理学、脑科学、心理学、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基础。这为教学风格的研究与提炼提供了跨学科的有力论证。我们常遇见这样的教师:有的如春风化雨,用娓娓道来的叙述点亮知识的星空;有的似惊涛拍岸,以逻辑的锋芒劈开思维的混沌。这些不同的教学风格,本质上就是教师人格特质、教育理念与审美追求的深度融合。

不过,我认为要尤为注意的是,教师既要突破传统模式的桎梏,又要警惕为创新而创新的形式主义陷阱。在人工智能重构教育生态的当下,当AI能够精准推送知识点时,我们更要叩问教育的本质,充分感知、深刻剖析教学风格现象,规律性把握和提炼风格特性,让课堂在数字时代绽放新的精彩与活力。真正的课堂,会永远镌刻着教师独特的精神纹章。或许,我们应当在风格中守护教育的灵性,在个性中延续教育的永恒。——分享人:罗诚,中山市桂山中学

caf0703f6a051c7560dc90d4c2afa6f5.jpg

8d09408a8a62852021e05ad575659d64.jpg8ac74db8fa72f2aab2c65a9f05ff6f91.jpg0d26562e3f4c34123ed86c5ad51a498e.jpg07542781482972e7faba790b1f6ffa1f.jpg00100280730a80255bed89acac6cef6a.jpg

撰稿:张燕芬,许纯丽,袁海锋,黄媚,罗诚

一审:陈少芳,巩辉

二审:刘欢桐

三审:洪世林

扫一扫右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