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建设与改革,助力中山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2025年8月25日至30日,市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全市47名教师培训师赴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展“深化内涵·聚力发展”教师培训者培训专项研修,精准提升培训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培训课程设计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研修第1天:创新驱动 红色传承
8月26日上午,研修班举行简洁隆重的开班仪式。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梅洁副院长介绍了武大的办学传统与学科优势;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姜术俊勉励参训教师培训者:“要把握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将武大的前沿理念和培训经验转化为推动中山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动能。”随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珞珈特聘教授杜莉开启《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专题首讲。杜教授从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转型的紧迫性出发,系统阐述“确立关键路径、厘清认知递进、把握思维特征、构建创新体系”四大核心内容。
下午,学员走进武汉大学校史馆,体验“百年武大砥砺前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现场教学。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通过文物史料和校园走访,领略武汉大学跨越三个世纪、历经百卅春秋的绵长文脉,深刻体会武大心怀“国之大者”、厚植家国情怀的优良传统。
晚上,全体学员参与破冰活动。在武汉大学教师团队的组织下,通过小组创意介绍、知识抢答和你比我猜等环节,不仅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武汉大学历史文化的了解。学员表示:“在轻松愉快氛围中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武大精神已悄然铭记在我们心中。”
研修第2天:解锁需求 文化浸润
8月27日上午,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刘期锡教授做《从培训需求分析到培训课程方案设计》专题讲座:以手指游戏开场,直观展示惯性思维对培训创新的制约,通过几个实践案例,阐述需求分析三维度和设计路径四环节的方法论体系,指导各小组围绕实际工作中的培训需求开展专门研讨。刘教授始终强调“培训是帮助他人提高的哲学”这一理念,指出培训者不仅是知识传递者,更是学员成长的赋能者。
下午,学员们赴湖北省博物馆开展沉浸式现场教学。在越王勾践剑展馆近距离观赏千年青铜剑的精湛工艺,通过文物解读春秋时期的技术水平和文化成就;在曾侯乙展馆深入了解先秦礼乐文明的文化内涵……探讨如何通过馆校合作将传统文化和文物转化为“活教材”,丰富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方法。
研修第3天:把握政策 科技前瞻
8月28日上午,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王金涛教授作《新阶段教师培训政策走向与实践创新》专题讲座,系统阐述教育体系从规模扩张到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型趋势,深入分析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关键挑战,强调教师培训在质量提升中的核心作用;随后剖析教师学习的五大特点,明确“以问题为导向”的培训新模式实施路径。
下午,学员们赴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实地研学,系统学习人形机器人的软硬件结构及技术原理,观摩多种实际训练场景,与机器人现场互动感受智能科技的人性化设计,并就人工智能对未来教育形态和人才培养的影响进行深入讨论,思考如何将前沿科技元素融入教师培训课程实践。
研修第4天:现场指导 成果输出
8月29日上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湖北省罗田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主任何胜开展《培训项目课程设计要素解析与策论优化》专题讲座,引导学员们围绕“如何设定明确可衡量的培训目标”“如何构建逻辑清晰的培训框架”“如何制定有效的培训实施策略”“如何建立科学的培训评估体系”等实操环节展开阐述。下午,中心教师依次汇报七个品牌培训项目的课程设计方案,何胜主任逐一进行细致点评和指导,将专题讲座的理念与方法应用于实践案例的改进优化,有效促进了本次培训成果的迁移落地。
本次培训主题突出、内容聚焦、学法多样、深度契合了学员的岗位需求和学习规律。培训施行学员自主管理,严格学习和生活纪律;每场讲座安排课前导入和课后总结,实现知识即时消化吸收;采用任务驱动促进学员将理论学习立即转化为实践方案;结业仪式不仅回顾学习历程,更明确培训后成果的转化要求。这种严密的组织管理和持续的学习反馈,有效促进了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撰稿:杨展鸿、毛义祥、焉南
摄像:陈志敏等
一审:李姝静 巩辉
二审:周勇
三审:洪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