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绍
校本教研作为课程改革的支撑系统,教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新课程的实施质量。长期以来,相当多的中小学教研活动因为缺乏带头人、优质的教研资源等因素而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阶段,青年教师及骨干教师的活力未被充分激发,学科教研组应有的功能未能得到合理利用。基于此,市华侨中学创新性地开展以青年教师为核心力量的教研活动,组织开展青年教师工作室,依托青年教师的力量,革新教研目标、拓展教研内容、转变教研方式。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及推动新课改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助力校本教研。同时利用教研成果向外辐射,扩大影响,加速青年教师成长,培养青年教师领军人才。
二、设计思路
要盘活校本教研的“水”,需要联合调动各方资源。市华侨中学开展以项目为载体的协同攻关机制,由青年教师工作室负责人牵头,以课题项目为抓手,建立“学校—工作室—课题组—学科组”四级联动深度教研机制(见图1)。学校集体规划学年教研,召开教研工作会,统筹教研活动,提供研修资源保障。工作室融合课题组和学科组基于教学和课题研究的需求,聚焦具体的教学项目,解决学生学习难题,开展学科专题研究,指向教学实践,帮助学科组教师实现从理念到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助力校本深度教研。
三、实施路径与成效
(一)借助青年教师工作室革新教研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深度挖掘学科育人价值,主动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研的目标若只是传统层面的厘清自己所属学科的知识,分享本学科的教学经验和技巧,解决本学科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问题,很难推动核心素养落地。因此校本教研的目标不仅是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式的学科教研,更需要帮助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打破传统的确定化、程序化的固定型思维,形成“以学促自明、以思促自得、以省促自立、以行促自成”的成长型思维,获得专业成长。
侨中青年教师工作室组织工作室、课题组以及学科组老师定期开展读书分享活动,不仅研究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国家教材),了解新课程“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还共同学习学科类专著,了解“为什么教”,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学习课程教法类书籍(如现在流行的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大概念教学、单元整体教学等),了解“怎么教”才能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读书分享活动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理论储备,使其能更好地在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走上新课改研究的快车道。
(二)借助青年教师工作室拓展教研内容
传统的教研内容是通过集体备课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家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就着固定的主题做头脑风暴式的研讨,集体备课的内容往往针对性不强,解决问题的成效有限。然而在新课程的推进中,教师遇到的困惑相比之前成倍增多,例如如何开展大概念视域下的教学设计,如何促进知识的结构化,是许多老师读完新课标后浮现在头脑中的问题。
在青年教师工作室的带动下,以课题项目为载体,将静态的“集体备课”拓展为动态的“研教融合”,将解惑的过程拓展为研究的过程,将教学实践拓展为取证的过程,实现“教学者”和“研究者”的深度融合,促使教师之间成为研究共同体。
例如张晓莉青年教师工作室带领化学科组在进行《化学与电能》教学内容的集体备课时,根据课标的要求,打破传统教材的单元课时,将关联的知识整体规划为一个项目主题,科组的4名老师一起提炼学科大概念,经历了“确定单元主题→梳理知识体系→划分课时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开展学习评价→系统总结反思”的流程,开发设计大概念视域下的项目式学习案例——《让小车跑起来》。这是一次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校本教研尝试,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也达成了研究目标,进行大概念视域下的项目式教学设计与实践,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
(三)借助青年教师工作室转型教研方式
让教师走出“学科教学”的舒适圈,成长为研究共同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传统的教研方式强调“高度集权”的统一管理,大多是依靠学校下发教研计划,压制了教师参与的主动性。新课程背景下,教研活动也要转向“参与式”“体验式”“研究式”,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以教师为教研活动的主体,吸引教师深度参与、深度卷入。市华侨中学青年教师工作室创新性地采取“成果导向”和“课题引领”的方式,将静态的教研内容转化为挑战性的教研任务,提高教师参与的主动性。
在青年教师工作室的引领下,每学期的公开课或教学比赛成为教学成果的“孵化器”,吸引教师积极参与。例如化学青年教师工作室的老师们相互鼓励,积极研究实验创新方案,开发实验精品课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持续地、深层地协作与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过程中伙伴的协同力量、挑战性问题带来的思维提升、丰硕的研究成果让老师们克服困难积极参与。近5年共有6节课例(4名教师)获评广东省实验精品课或基础教育精品课,3项成果荣获广东省实验创新技能大赛或实验说课比赛一等奖。
同时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工作室申请校级、市级或省级课题,利用课题成果为日常教学赋能,助力青年教师的成长。新课程和信息素养背景下“怎么教”是个难题,化学青年教师工作室由此入手,基于“五步走”的循环流程,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实践反思”,有序地开展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项目式教学策略以及信息技术如何与日常教学有效融合,成功申请市级课题。工作室、课题组以及学科组老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并及时将阶段性研究的内容转化为可推广的成果,扩大影响,反哺日常教学。例如张晓莉老师主持的市级一般项目课题《大概念视域下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如何开发设计大概念视域下的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被工作室、课题组及学科组老师实践于日常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中的希沃等多媒体、智学网等软件、手持技术等,开发信息技术支持的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案例“让小车跑起来”。该案例荣获中山市“双融双创”比赛二等奖,广东省“双融双创”比赛三等奖,课例转化成的教学论文荣获2022年中山市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并于2023年发表于北大核心期刊《化学教育》杂志。臧勉老师主持的青年项目课题《正交实验法改进人教版中学化学实验的案例》(已结题)研究解决化学教学中实验效果不好、实验演示困难等问题,课题研究成果——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改进、实验室制乙炔的改进不仅用于日常教学,还被设计成学生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的项目,吸引一批又一批的老师主动加入实验改进的队伍。此时个人成长与团队成长融为一体,我们不仅看到“一个课例”“一个课题”的成长过程,还看到了“一群人”成长的过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学校要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改变传统教研方式,激发教师群体的潜力,不断探索校本教研的新样态,使学校真正成为培育高质量人才的场域。
图1 四级联动深度教研机制
图2 学校联合工作室开展读书分享活动
图3 工作室带领学科组开展项目式教学
图4 工作室主持人张晓莉老师分享如何将课例转化为论文
一审:张群星
二审:巩辉,周朝华
三审:洪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