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山市青年班主任成长培训班以“共读+互评+引领”的创新模式,开展了有深度、有温度的专业成长之旅。一年来,学员们通过精读《情感教育论纲》《做最好的班主任》两本教育经典,在自主研习、同伴互评和名师引领中实现了教育智慧的进阶。
一、读书活动简介
三维共读:构建成长共同体
为打破“读而不用”的困境,培训班创新设计“每日阅读打卡+小组互评+名师点拨”的共读机制。学员们不仅坚持撰写读书笔记,更通过线上平台开展“名作共析”“案例互评”,将书中理论映射到真实教育场景。省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省级“百千万”培养对象组成导师团,每日针对共读中的典型问题进行专业把脉,让书中的智慧真正落地生根。
经典之选: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精选的《情感教育论纲》与《做最好的班主任》,恰似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双翼”。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理论,帮助学员在“双减”背景下重新审视师生关系的本质;李镇西老师三十年的带班实录,则为处理班级矛盾、建设班本课程提供了“方法工具箱”。在导师的针对性指导下,学员们实现了从“知”到“行”的跨越。
书香致远:教育智慧的生生不息
“导师点评让我明白,情感教育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藏在每天三分钟的学生对话里。”一位学员的感悟道出了共读活动的真谛。这场融合自主思考、同伴互助与名师引领的读书行动,正推动着青年班主任向“专业型”“智慧型”教师蜕变。未来,培训班将继续以书为媒,让教育理想在共读共享中拔节生长。
二、指导教师点评
东凤镇永益小学 刘秋燕
阅读学员们的心得体会,犹如吟诵一首蕴含情感力量的心灵诗篇。字里行间流淌着大家对“情感教育”炽热的探索与深沉的思考。从最初对理论的懵懂探寻,逐渐到深入肌理的剖析,再到“学-思-践-悟”的紧密结合,让情感教育的理念巧妙地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教学场景,泛化到教育的每一处角落,活化在每一次对学生情感需求的敏锐捕捉里,跨越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在这些心得体会里,阅读不再是浮于表面的文字浏览,而是真真切切地扎根于教育实践的土壤,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教育的模样,赋予教育更为深邃的内涵与更为深远的意义。
黄圃镇中学 李丽
一本好书,既是心灵的养料,更是行动的指南。在品读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后,中山市的青年班主任们将书中智慧化为实践,用爱与智慧点亮了教育的星火。
以心灵赢得心灵,让教育回归本真
书中“倾听”“尊重”“理解”的理念,深深触动了每一位班主任。刘银兰老师提出“教育是心灵的遇见”;梁诗韵老师践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让教育不再停留于说教,而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黄文娜老师通过倾听高三学生的焦虑,帮助其重拾自信;彭阳豪老师用耐心挖掘“问题学生”的闪光点,悄然改变其学习态度。教育,成为了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
从理论到实践,智慧在细节中闪光书
中的“非功利谈心”“化批评为表扬”等策略,被灵活运用于班级管理。陈洁思老师用集体舆论巧妙化解早恋问题;吴慧珍老师通过周记和课间闲谈,与学生建立起深度信任;刘银兰老师以“慧爱”理念激发学生内驱力,让表扬成为成长的催化剂。更有班主任从职业倦怠中走出,如欧查理老师以“等待教育”化解师生对立。
以学生为中心,让教育温暖生长
段安妮老师“俯身倾听孩子视角”;汪秋莲老师用换位思考化解矛盾,诠释了“教育以心换心”的真谛;刘云老师以陪伴叩开内向学生的心扉;熊静婉老师用真诚重建疏漏后的信任;梁诗韵老师将班级问题转化为互助契机,杨帆老师以民主班规唤醒学生责任感——教育的美好,在于守护每一份独特的成长。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而书籍是照亮前路的灯。愿每一位教育者以书为舟,以爱为帆,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做学生心灵的引路人。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我们不是修剪枝桠的园丁,而是守望成长的春风。”
三、学员读书分享精选
情感教育形态变迁:历史深处的积淀与现代前沿的演进——读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中山市古镇高级中学 杨帆
我是来自中山市古镇高级中学的杨帆,很荣幸能在这和大家相聚,分享读书心得。读书就像一场心灵的冒险,每本书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今天,就黄主任在导读中提到的“无意识形而上的情感教育”等关键词,带着最近在书里的发现和感悟与大家交流,期待能与大家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
《情感教育论纲》第三章展现了情感教育形态的历史演变,从无意识形而上形态到伦理道德、审美、宗教、科学理智形态,与社会背景、文化观念和人类发展需求息息相关。
第三章核心观点:①无意识形而上形态中,原始先民通过祭礼和神话表达情绪;②伦理道德形态强调道德在规范行为和塑造人格中的重要性;③审美形态体现美对追求高尚情感境界的引导价值;④科学理智形态展示了科学与情感的相互关系及对情感本质的深入理解。
一、心灯初启时:无意识形而上形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一章节中,朱小蔓教授首先探讨了无意识形而上形态的情感教育。原始先民通过祭礼与神话表达和传递情感,这种形式成为了人类情感的最初萌芽。个体早期的情感教育往往以感受性情绪化的方式开启,这让我们认识到,即使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情感的教育和影响也在悄然发生。它为我们理解现代人情感中的历史沉淀和无意识萌动,以及个体情感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深邃的视角。在朱小蔓教授阐述的无意识形而上形态的情感教育篇章里,我忆起班上的学生小李。小李向来性格内敛,寡言少语。在一次班级开展的文化溯源活动中,我们一同探究原始先民的祭礼与神话。此类无意识的文化元素能够悄然触动个体内心的情感琴弦,恰如杜甫诗中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李原本黯淡的眼眸瞬间绽放光芒,他开始踊跃分享对古老故事的独特体悟。我敏锐地察觉到这一转变,课后与他深入交流,激励他将这份对神秘文化的热忱转化为文字倾诉,进一步实现学生的尊严感和存在感。诚如朱小蔓教授所强调,个体早期的情感教育常以感受性情绪化的方式拉开序幕,小李渐渐在周记里勇敢地坦露心迹,性格也日益开朗。
二、伦理亲情深:伦理道德形态——“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书中对伦理道德形态的情感教育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东西方道德情感的比较研究,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文化中的人伦情感培养基础坚实,更具现实性,人情味浓郁且经久不衰。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可能稍显不同。这种对比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情感教育价值。比如,尊老爱幼、兄友弟恭等传统美德,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也是情感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动体现。这不禁让我想起一次主题为亲情的班会课,学生们纷纷讲述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温馨瞬间,有的孩子在叙述父母为家庭的辛勤操劳时,不禁潸然泪下。班会结束后,我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任务,让学生们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之事,并记录父母的反应。通过此次活动,他们对中国文化里深厚的人伦情感有了更真切的领会,与父母的关系也愈发亲密无间。陶行知先生曾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伦理道德形态的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们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上更进一步。
三、审美意无穷:审美形态——“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审美与情感教育紧密相连,艺术作品、自然景观等都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素养。当我们欣赏一幅优美的画作、聆听一首动人的乐曲时,不仅能够获得美的享受,更能够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和升华。审美形态在情感教育中的重要论述,不仅为德育工作做出了指导,更为我的诗词教学注入了蓬勃活力。在讲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同学们深深沉醉于那优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思之中。正像苏轼所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词之美,各有千秋。为了将这种审美体验推向深入,通过分组诗歌朗诵并相互点评,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审美与情感教育水乳交融的力量。
四、理智解纷争:科学理智形态——“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在情感教育中,科学理智并非与情感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科学的方法和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引导情感,使情感教育更加科学、有效。当班级里出现同学间的纷争时,分别与双方沟通,全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和他们的真实想法。以理智和全局的视角看待问题。针对具体情况设计班会活动,让同学们一道剖析矛盾产生的根源和可能的化解办法。正如书中所强调,需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去剖析并引导情感问题。在这个进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性看待问题,最终促使矛盾双方冰释前嫌,也让全班同学从中学会了如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通过对《情感教育论纲》第三章中各类情感教育形态的悉心研读与积极实践,朱小蔓教授为我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情感教育框架。这不仅让我洞悉了情感教育在历史长河中的演进脉络,更为我的教育实践赋予了珍贵的启示和指引。在当今时代,我们理应充分汲取书中的智慧精髓,结合时代特色,创新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培育出情感丰沛、人格健全的新一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情感教育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我敞开了一扇通向情感教育深邃世界的学术之门,让我在探索情感教育的征程中愈发笃定和自信,也让我能够更出色地引领学生在情感的海洋里茁壮成长。我们应牢记使命,不断探索,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以上就是我对朱小曼教授《情感教育论纲》第三章的阅读感悟,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批评指导,谢谢!
“情”润心灵——读《情感教育论纲》第七章体会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博凯小学 邱杜琪
不知不觉追随读书群的脚步,读书活动接近尾声,我们也在这悄然逝去的暑假光阴中收获许多。读完本书,犹如在教育的海洋中寻得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为我们照亮了教育中常常被忽视又至关重要的教育领域。
本书第七章,分别介绍了国内外的主要教育模式,其中,我花了比较多时间,停留在冷冉先生的知情模式中,现对此作分享。
冷老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心理过程的分析可谓深刻而独到。他指出学习过程中不仅有感觉—思想—知识、智慧的认知过程,还有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情感过程。传统教育往往只重视认知过程,却忽略了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让我不禁反思,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偏颇呢?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性格培养。
情感教育模式强调情感与性格同知识与智力一样,都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人格发展。没有一定的情绪基础,学习就无法顺利进行。正如文中所说,情与知的发展常常是相互促进、和谐共进的。高昂的情绪和坚强的性格能够在认知遇到困难时激发出智慧的火花,而认知活动的活跃也会加强情绪过程,培育稳定的性格。
广东杨梅香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有表情的复述”和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屠美茹教授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课程模式,都是情感教育模式的生动实践。杨梅香老师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了学生的感情,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屠美茹教授的课程模式以发展儿童创造潜力为中心,将儿童认知与情感紧密结合,让学习技能的过程转化为创造艺术形式的过程。这些成功的案例让我看到了情感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将情与知两个客观过程统一起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教学环境和情境,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氛围中学习和成长。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的情感需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情感教育的滋润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不禁让我回忆在上学期语文教学中,自己似乎也运用了知情模式:
一、趣味导入,激发情感
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先播放一段下雪的视频,让学生们感受雪花飘落的美丽和神奇。看着视频中银装素裹的世界,孩子们的眼睛里充满了惊喜和好奇。此时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吗?下雪的时候你们会做什么呢?”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这样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在情感上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期待。
二、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我带领学生朗读课文,通过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让学生体会小动物们在雪地里画画的快乐。比如读到“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时,可以用轻快的语气,让学生仿佛看到小鸡和小狗在雪地上欢快奔跑的样子。同时,让学生们边读边想象自己就是那些小画家,在雪地上尽情地创作。读完后,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小画家们好可爱呀!”有的说:“我也想在雪地上画画。”通过朗读和分享,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课文中的情感。
三、角色扮演,深化情感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分别扮演小鸡、小狗、小鸭等小画家,模仿它们在雪地上画画的动作和叫声。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投入表演中,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小画家,你还会画什么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个性化辅导,关注情感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学习进度。对于性格内向、不敢发言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注,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支持。比如在小组讨论时,特意安排性格开朗的学生与他们一组,带动他们参与讨论。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进行拓展阅读和写作,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
通过以上实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知教育模式,有利于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情感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传统教育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情感需求。然而,正如书中所强调的,情感与认知是相互促进、和谐共进的。没有积极的情感作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也难以真正投入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而应该关注他们的情感世界。一个温暖、关爱、尊重的教育环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就像书中提到的那些成功的教学案例,无论是语文教学中的“有表情的复述”,还是幼儿园美术教育中以情感为基调激发儿童创作灵感,都充分证明了情感教育的强大力量。
同时,情感教育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和性格的培养。通过情感的引导和交流,学生能够学会关爱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意志得到锻炼,性格更加坚韧,为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反思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和责任。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情感成长的引路人。用我们的爱心、耐心和智慧,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火花,帮助他们在情感的海洋中找到方向,实现全面发展。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把情感教育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情感的滋养下茁壮成长,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读完关于情感教育模式的内容,内心深受触动。这种将情感与认知过程相统一的教学理念,为教育开辟了新的视野,也让我们对教学的本质和目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心有花田半亩,自有暗香盈袖——读《最好的班主任》有感中山市东凤镇永益小学 刘银兰
你把希望的种子交给了大地,等待春天的萌芽,你在时间的犁沟里播下爱的种子,让它悄悄开花——题记
狄金森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遇见李镇西老师的《最好的班主任》,便有了诗,有了梦,有了远方。
一、“真”视——善待第一次求助
第一次读到《做最好的班主任》,就被书中“善待孩子的第一次求助”的观点吸引。李镇西老师面对学生想家的求助,没有简单说教,而是耐心倾听,甚至允许学生每周三回家一次,同时鼓励她慢慢适应。最终,学生在他的帮助下逐渐习惯了校园生活。
审视我们的教学,每一次都做到像李镇西老师说的认真倾听并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从而善待孩子的第一次求助吗?自己也不敢坚定的回答。也许这次求助被他当作救命稻草,你的帮助可能影响他的一生。“真”视学生的求助,是一种需要修炼的技能。
二、“育”见——多些非功利谈心
魏书生说:“班主任是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我们总希望能走进学生内心,但现实常是苦口婆心后仍收效甚微。
李镇西老师提倡“非功利谈心”,日常随意聊天,而非出了问题才谈。他说:“最好的教育是看不出教育目的的教育。”在这样的交流中,他收获了学生的信任,“育”见了教育的真谛。
反思自己,日常中这样的谈心太少了,总是奔走于各种事务中抽不出身。有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的心情去听学生叽叽喳喳讲述自己遇见的奇闻轶事,有时候也想自己清静一些。过去的“冷漠”,我错失了很多孩子真诚的心,拒绝了许多孩子的真诚。现在慢慢学习身边一些老教师去享受孩子的叽叽喳喳,学着他们的样子去和小朋友开玩笑,耐下性子去和他们相处。我想,改变就是好的开始,一切都不算晚。
三、“慧”爱——化批评为表扬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但有时表扬比批评更有效。
李镇西老师在处理学生之间相互孤立的事情,他通过给学生读《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故事传达陌生人相互关爱的故事,还顺带表扬了同学中互帮互助的好人好事,让欺负人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他没有直接指出谁做得不对,给犯错的学生改正的缓冲空间和时间。后来他还通过名为批评实为表扬的方式,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表扬带来的尊严感和尊重感反而激励着他朝着大家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慧”爱学生,化批评为表扬是一种智慧。爱,是总觉得亏欠。将学生视为平等的个体,少些理所应当的责备,多些宽容与尊重,便能无形中化批评为力量。
心有花田半亩,自有暗香盈袖。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愿我们都能在耕耘中遇见芬芳。
读《最好的班主任》第三辑:关于教育等待与早恋引导的思考 中山市黄圃镇中学 欧查理
翻开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第三辑内容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认知,尤其是以下四点启发最深:
一、教育需要等待与契机
李老师提出的“用等待消除学生抵触情绪”让我深有共鸣。回想上学期班里总爱顶撞老师的小张,当我放下说教姿态,在他发烧时默默递上退烧药,期末竟收到他手写的道歉信——教育有时不需要疾风骤雨,耐心等待反而能收获惊喜。书中强调的“抓住教育契机”也让我警醒:一次运动会接力赛失利后,我抓住团队凝聚力话题展开的班会,效果远超十次空洞的说教。
二、以平常心化解师生对立
面对“学生与我为敌”的情况,李老师给出的"平常心对待"原则极具智慧。曾有学生在周记里写了对我的不满,我选择在批注中客观分析问题,表达我感受,两周后他主动到办公室道歉。这种不较劲的姿态,反而让学生获得了反思空间。
三、早恋教育重在提前引导
最颠覆认知的是李老师对早恋的态度:“爱情教育要走在情感发展前面,而不是充当消防员”。这让我想起班里曾有一对互生好感的优等生,我没有粗暴制止,而是引导他们制定学习互助计划,最终两人成绩稳居年级前十。正如书中所言,适度引导的早恋也能成为成长助力。
当下教育存在一个怪圈:家长严防死守青春期情感萌动,却在子女成年后催婚催恋。作为亲历者,我深知情感教育缺失的后果。书中提出的“接纳存在、明确责任、分类引导”策略,为处理这类问题提供了科学框架——既不是洪水猛兽般围堵,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性教育和责任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情感认知。
四、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完整成长
书中那段关于“人生各阶段幸福价值”的论述直击心灵:“青年时的热恋与壮年时的奋斗同样珍贵。”这让我重新审视教育本质:与其培养毫无瑕疵的“完美学生”,不如守护他们完整的成长体验。
合上书本,走廊里传来学生嬉闹声。或许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教育的美好就在于:我们不是修剪枝桠的园丁,而是守望成长的春风。
一审:李泳绮,巩辉
二审:刘欢桐
三审:洪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