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em.title}}

    {{dh}}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资讯 > 中心动态 > 详情

【中山师说·青椒读书会】共读一本书(初中班):《教学风格论》

2025-06-20 02:51 浏览次数:43

共读一本好书

让文字激荡出思想的回响

用它抚慰心灵

用它与智慧对话

本栏目是中山市第二届青年教师领军人才培养对象的读书分享之共读一本书栏目,旨在传递价值,分享智慧,助力成长。本期共读书目是:李如密所著《教学风格论》第二章。

1e2e4f8affd210ccc5c47855c5bb8d4b.png

第二章阅读分享

一、数学课堂中的“思理共生”

在《教学风格论》的第二章中,对教学风格的概念、意义及其载体展开了深入阐述。书中列举了国内外关于教学风格的诸多代表性观点,这些观点在角度与表述上各有千秋。然而,独特性与稳定性这两个特性,却得到了广泛的一致认可。书中也阐明教学风格的载体主要有文字,音像,活动和形象。这也为教师审视自身教学风格提供了路径。

循着理论指引,我通过梳理教学设计、回看教学视频,结合学生与同科组教师的访谈反馈,多维度审视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记忆里课堂上高频词为“为什么呢”“可以吗”;同事评价“知识线清晰,逻辑线严谨,原理讲解到位,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锻炼充分”。这些反馈让我从不同视角,更全面认识自己的教学特色。

我一直认为数学教学不应止步于知识之“理”的传授,更要激活学生探索的“思”。基于此,我提出“思理共生”的教学理念:“思”涵盖思疑、思考、思辨、思维、思想,是推动知识内化与创新的动力源泉;“理”包含条理、理解、原理、通理,为思维活动提供框架与方向。未来,我将持续优化教学实践,让独特稳定的教学风格真正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有力支撑。——分享人:徐妍,中山市黄圃镇中学

二、体育老师眼中的教学风格

翻开《教学风格论》第二章,字里行间似跃动的体育课堂剪影。书中提出,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艺术的独特印记,如同运动员的招牌动作,在课堂中展现鲜明个性与魅力。体育教学恰似一场动态的艺术创作。书中强调的“因材施教”理念,在体育课堂尤为关键。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运动个体,有的如敏捷猎豹擅长短跑,有的似灵动飞燕适合体操。

作为体育教师,需敏锐捕捉学生特质,为其定制专属的“运动成长方案”,以个性化教学风格点燃学生运动热情。课堂互动是体育教学风格的绚丽调色盘。书中提及的互动理论,在体育课堂化作师生间的击掌鼓励、小组竞赛的热烈助威。当教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解动作要领,用充满激情的示范点燃课堂,便能构建起活力四射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掌握运动技能,感受体育魅力。这一章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在体育教学风格塑造之路上不断探索,以独特风格打造精彩体育课堂。——分享人:王云龙,中山市溪角初级中学

三、教学风格要关注课的内在逻辑

教学风格的核心是教育艺术的个性化,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但人们往往把教学风格和教学作风混为一谈。教学作风是直观可感的外在风貌,是教学风格最形象的体现,是最容易被学生、旁观者捕捉到的形式。但只有当透过教学作风和教学技巧,人们可窥见一定的思想,我们才能说某个老师有了自己的风格。没有思想的教学就像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更何谈有个性。所以,要想使自己有教学风格,先用思想武装自己。

教学风格的核心是教育艺术的个性化,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但人们往往把教学风格和教学作风混为一谈。教学作风是直观可感的外在风貌,是教学风格最形象的体现,是最容易被学生、旁观者捕捉到的形式。但只有当透过教学作风和教学技巧,人们可窥见一定的思想,我们才能说某个老师有了自己的风格。所以,要想使自己有教学风格,先用思想武装自己。从教十几年,我逐渐意识到教学需要深度的思考。花花绿绿、热热闹闹的课堂只是一层皮,一节课的灵魂是思想。一节课的内在逻辑、目标的设置以及达成的方式才更值得我们深思,才是真正体现教学风格的地方。——分享人:巨翠娟,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

四、在提升自我中形成教学风格

李如密教授在《教学风格论》一书中,指出教学风格的核心是教学艺术个性化,是内外统一形成兼备的过程。教学风格应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要灵活处理相互的作用,从而逐渐形成一个教育教学风格。

时代呼唤优质教育,教学存在境界之分。联系自身教学实践,由初为人师时,注重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事实层面”;到资深教师时,以学生为中心的“技术层面”;再到骨干教师时,知其所以然而然的“价值层面”,最后以“思辨而明道,创新而优术”作为个人教学主张,凝练出“打造思维盛宴,锤炼思维能力”的教学风格。

在《教学风格论》的第二章中,作者深入剖析了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让我对教学风格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风格并非孤立存在,它受到教师个人性格、知识储备、教学经验以及所处教学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使我意识到,每一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同时,这一章也让我明白,要形成优秀的教学风格,教师需不断自我提升,积累知识、总结经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反思,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有意识地塑造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分享人:宋子红,中山市华侨中学

五、教学风格的四个特征

阅读《教学风格论》第二章后,我对教学风格的内涵与特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受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的双重指引,逐步形成的一种稳定且独特的教学状态——它兼具行为表现与精神内核的统一性,既承载着教学成效的实践价值,又彰显着鲜明的个人特质。

首先是稳定性。这种稳定的教学状态,本质上是教师教育生涯的经验沉淀。在漫长的从教历程中,教师会因年龄增长、阅历积累、理念迭代及职业追求的变化,在不同阶段呈现出差异化的教学特点,但这些动态变化的特质并非教学风格。教学风格的核心特征首先体现为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源于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的深层支撑——教师的教育认知体系需历经长期的选择、实践与迭代才能趋于稳固,绝非短时间内可以形成。

其次是行为与精神的统一。“风”是外显的教学风姿与课堂风度,“格”是内隐的教育品格与职业人格,二者合一才构成真正的教学风格。那些流于表面的作秀式教学或言行不一的教学表现,显然无法称之为风格。

第三是具有成效性。任何一种通过长期实践固化的教学状态,必然以教学成效为根基——无效的教学模式既无价值也无必要被稳定下来,唯有经过实践检验、能切实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状态,才可能沉淀为风格。

第四是具备鲜明的个人特质。教育工作本就是极具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师的成长经历、教育认知、工作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其教学表达。即便是同学段、同学科、同学校的教师,也会因个体差异呈现不同的教学样态。若教学模式千篇一律、缺乏特色,便失去了“风格”的本质意义。

作为教育工作者,追求形成个人教学风格不仅是对教学生涯的深度反思与专业提升,更是以“追求有效教学”为目标,持续督促自我进步的内在动力。这种追求本身,就蕴含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对专业成长的执着。——分享人:邹进辉,坦洲镇教育和体育事务中心

2117b044ba1464a5883a4d451078629e.jpg693c8f21742b70ebdaae03d373363492.jpga97168eceb089e246591a04c139f4ef4.jpg121249c8425fcf444a5b95d057779227.jpg997b882ebe89c7b462b46fe5cbcf47ca.jpg

撰稿:徐妍,王云龙,巨翠娟,宋子红,邹进辉

一审:陈少芳,巩辉

二审:刘欢桐

三审:洪世林

扫一扫右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