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em.title}}

    {{dh}}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资讯 > 中心动态 > 详情

【中山师说·数字化学习】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新路径,助力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山市举办2025年 “数字赋能学与教” 主题研讨活动

2025-04-01 02:20 浏览次数:661

为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文件精神,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学方式创新的深度融合,3月26日,由中山市教师发展中心、中山火炬开发区宣传办(教体文旅局)联合主办,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一中承办的2025年“数字赋能学与教”主题研讨活动圆满落幕。本次活动以“数字赋能教育,技术驱动变革”为核心,吸引了中山市各直属学校、镇街学校的领导、教师代表347人现场参与,线上观看量突破4000人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辐射效应。

活动背景:示范引领,深化课改

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一中作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示范校,近年来积极探索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实践路径。2024年,该校凭借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智慧教学模式创新、AI精准教学应用等领域的突出成果,成功入选“广东省数字赋能学与教实验校”。此次研讨活动旨在通过课堂观摩、专家解读、经验分享和深度研讨,总结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经验,探索智能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新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中山样本”。

开幕式:凝聚共识,擘画蓝图

活动开幕式上,中山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欢桐在致辞中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山市始终将数字技术作为教育变革的核心引擎,通过构建智慧教育平台、推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优化教学资源供给,为湾区教育现代化注入新动能。火炬开发区教育与体育事务中心主任唐爱军强调,数字技术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我们需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让教育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让每个孩子享受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一中党总支书记崔久云表示,学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化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推动“因材施教”从理念走向实践,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课堂观摩:技术赋能,课堂焕新

数学课:数据驱动精准复习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一中李秀敏老师展示了《基于数字赋能的初三数学复习课》。课堂依托科大讯飞智能教学平台,通过课前作业数据分析锁定学生薄弱点,动态调整教学内容。课上,李老师利用AI批改系统即时反馈作业错误率,针对得分率不足20%的难题展开小组讨论,并借助虚拟实验工具演示非直角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解题思路。课后,平台自动生成个性化错题本,为学生推送补偿练习,真正实现“精准教学、靶向辅导”。现场专家表示,这堂课展现了数据驱动教学的巨大潜力,技术让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型”,为大规模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行路径。历史课:AI 重构历史情境李晓琼老师的《AI辅助初中历史课堂观摩课》则通过多模态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学生借助VR设备“走进”731部队遗址,直观感受日军暴行;通过AI虚拟人物与“张学良”跨时空对话,深入理解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课堂上,李老师还利用智慧白板实时标注史料关键词,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并通过线上投票系统收集课堂反馈,动态调整教学节奏。课后,港口镇中心小学校长李小健评价,技术让历史课堂从“扁平化”走向“立体化”,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了家国情怀,这正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创新实践。

经验分享:智慧教研,协同创新

在专题发言环节,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一中初三英语备课组组长曾琼以《与时俱进,探索智慧备考新路径》为题,分享了数字技术赋能中考备考的实践经验。备课组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合优质资源,利用 AI 工具按话题重构中考词汇体系,并依托数字作业平台实施“两步两要”讲评模式——课前依据学情数据备课、课中聚焦高频错题精讲、课后分层推送补偿练习。曾老师坦言:“技术不是替代教师,而是让教学更高效。我们坚持‘数据+温度’双轮驱动,让普通教师也能产出优质课堂。”在专题研讨活动中,专家们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展开深度探讨,形成多维观点碰撞:菊城中学副校长林东茂以数字作业实践为例,揭示基层学校在硬件投入受阻时转向轻量化技术赋能的路径选择,提出通过管理层承诺免责、分年级渐进试点等策略化解教师年龄壁垒与技术焦虑;港口镇中心小学校长李小健强调技术融合需警惕“数据崇拜”,主张从错题归因分析、学科本位坚守和技术工具设计能力三方面夯实素养导向,防止技术弱化学生思维深度;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二中副校长李凯以食堂管理数据赋能案例,倡导技术应用需注入人文温度,避免教育沦为斯金纳程序化训练,提出构建“人文引领+技术筛选+班主任关怀”"的育人闭环;刘杰校长则从技术实用主义角度,剖析数字作业在经典题型筛选、错题分层推送和课堂动态决策中的增效价值,建议通过课前个性化学情包、课中实时靶向辅导完善精准教学闭环;东区中学党总支书记谢柏芳辩证指出AI技术处于工具赋能初级阶段,呼吁教育者既要以“行动派”姿态探索分层教学、智能体应用等场景,又要警惕技术神话与妖魔化两极倾向;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付道明基于伴随式成长视角,提出“公开课磨砺+成果孵化+整校推进”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强调学校需把握技术赋能窗口期实现生态重构。整体而言,专家共识聚焦于技术赋能需平衡工具理性与教育温度,通过分层试点、数据深挖、人文浸润等策略,构建“精准不减温、增效不增负”的新型教育生态。

专家引领:理论筑基,未来可期

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一中副校长柏春菊在专题分享中指出,火炬一中以广东省数字赋能学与教实验校建设为契机,构建了包含基础层(硬件设施升级)、资源层(校本数字作业开发)、实践层(数据驱动的三阶教学法)和生态层(教师研修与家校协同)的四阶驱动模型,通过打造数字化教学环境、创建智能教育平台、推广智慧教学工具、实施分层教师培养等九大实践路径,推动精准教学与个性化学习;未来将重点推进数字工具适配性开发、数字化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提炼与成果转化四大工程,强调技术赋能需与教育生态重构相结合,通过数据驱动课堂改革与师生发展,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探索可复制的实践范例。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付道明教授在专题讲座中,从政策、模式、工具三个维度解析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他指出,人工智能正从工具赋能走向生态重构。未来教育应聚焦“人机协同”,既要利用技术提升效率,更要坚守育人本质。 付道明教授特别强调,教师需从“技术使用者”转型为“教育设计师”,通过提示词工程、多模态资源开发等新技能,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课堂生态。中山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欢桐在闭幕报告中系统介绍了数字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山方案。该方案通过搭建智慧研修平台、实施“万师创课”课程开发计划、构建教师梯队成长体系,推动全市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提升。刘主任透露,中山计划于2025年启动全市教师数字素养测评,并通过遴选数字化转型示范校,形成“以点带面、全域推进”的发展格局。

活动影响:辐射湾区,启航未来

本次研讨活动不仅呈现了中山市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前沿探索,更通过专家对话、跨校研讨凝聚了发展共识。与会者一致认为,数字技术正在重塑教育形态,但技术应用需遵循三个原则:以人为本,避免唯数据论;聚焦素养,超越工具表象;生态共建,强化协同创新。相关活动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依托“数字赋能学与教”实验校的示范效应,在全市推广“基础层—资源层—实践层—生态层”四阶驱动模型,推动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家校协同的全链条变革。同时,加强与湾区城市的经验互鉴,共同探索智能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教育之路,虽远必达;数字赋能,行则将至。这场汇聚智慧、碰撞思想的盛会,为中山教育锚定了数字化转型的新坐标,也为湾区教育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

b565582ee44309c94945e1ecef1c5540.jpg61116518f3fc1ea8b51fbc3acb6e80f8.jpge9415a790ac74e9c3f3db8432d9c14e3.jpga6439a2168a44f728636adf2a74212c9.jpg1a58967197d0cb59f98fb263e9a26f0f.jpg403ce79457601632523dc7eb3dde2a92.jpg6f98f27f4b0ee3db4214cccd0c68e27d.jpg18698fef99e633a852b652885039ce09.jpg571eea259bf5ea9e9ddff6b4bf0a4227.jpgbde75de450cadf5b34079152c43b530e.jpga0fb86afce8a2ac35d8dcef615bddd47.jpg095fce472edb2c35672214f53855f113.jpg0679349a5cf9ac78bfe40dcc2943d37a.jpg

撰稿:林书兵

一审:巩辉

二审:刘欢桐

三审:洪世林


扫一扫右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